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水利发展情况 > 正文

水利现状

发布日期:2014年09月19日10:52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转发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建国以来,历届灌云县委、县政府都十分重视水利工作,灌云县围绕洪、涝、旱等自然灾害的治理,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设施,截止到2012年底,共建成各类水利工程32501处,基本上形成了能排、能引、能提、能控制、能调度的水利工程格局。十一五期间,灌云县紧紧围绕服务全县中心工作大局,进一步突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三水统筹发展,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精心组织项目实施,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5亿元,完成了新沂河防洪50年一遇达标建设,沿海堤防实现全线达标,通榆河北延工程36km盐河水道实现初步通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28.3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河道疏浚、重点县建设等工程有序推进为灌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水利保障。

1)基本建成防洪除涝工程体系,抗灾减灾能力得到巩固

海堤达标建设。灌云县已全部完成32km海堤达标建设任务,包括完成3座中型涵闸五图闸、燕尾闸、图西闸除险加固工程,灌西盐场段海堤5座小型穿堤建筑物工程的拆建和加固。

    流域性、区域性防洪。沂沭泗流域性的新沂河在灌云境内68.6km长,目前已按50年一遇防洪标准治理,扩建了海口控制枢纽,完成了新沂河河道整治、海堤消险加固工程、堤岸加固、因洪致涝影响控制工程等,已完成县境内的工程管理设施建设以及移民征地、水土保持、环境保护等工作,工程总投资约5.5亿元。工程实施后新沂河防洪标准及泄洪能力由20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区域性排洪河道古泊善后河目前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防洪标准除中、下游部分堤段不足标准外,其余堤段基本达20年一遇。

骨干河道整治。完成了界圩河尾闾段5.13km河道疏浚治理,完成土方96.27m3,投资经费1242万元,改善了车轴河、界圩河流域洼地的除涝条件。

城市防洪除涝。灌云县城市排涝河道有山前河、小兴河、三里沟,目前灌云县城市防洪标准为2050年一遇,(新沂河已达50年一遇,叮当河北段将于2012年底按20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治理、善后河在县城段已达20年一遇)基本满足城区防洪要求,除涝标准为5年一遇。

2)水资源供给能力有所增强,生活生产生态用水一定程度上得到保障

2010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用水量44276m3,其中:城镇生活用水1129m3,占2.6%;工业用水2069m3,占4.7%;农村生活用水1307m3,占3.0%;农业用水39658m3,占89.6%,生态用水112m3,占0.3%目前灌云县农业供水保证率基本可达到75%;重点工业供水保证率可达到95%41万人已经实现饮用水区域供水。

3)水环境治理持续开展,生态环境改善初显成效

水环境质量和饮用水源地保护。近年来,灌云县不断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通过建设污染治理设施、产业结构调整和推行清洁生产,工业废水排放量从2003年的1056万吨下降为2010年的615.3万吨,全市水功能区达标以上断面比例不断上升,由最低时的30%提高至2010年的50%,地表水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叮当河饮用水源地的保护得到加强,主要监测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质标准,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

水面率补偿和水土保持。灌云县河塘众多,多年来水域面积率均维持在10.38%以上,全县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西部一条岭地区,水土流失应治理面积为7610hm2,目前水土流失已治理面积为4905hm2

4)农村水利建设成绩显著,为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灌云县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防洪除涝和抗旱灌溉并举,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结合,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兼顾,单项治理与综合治理结合,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已初步建成以骨干河道、灌溉泵站和渠道组成的引水灌溉工程体系,以排涝泵站、堤防涵洞以及纵横密布的河沟、配套建筑物组成的排水和降渍工程体系,改善了农田引、灌、排、降的条件,促进了农业高产稳产和现代化农业的建设。截止到2010年,灌云县耕地面积约136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约104.74万亩,旱涝保收田88.44万亩,节水灌溉渠道防渗覆盖面积44.22万亩。

十一五期间,灌云县重点加强了河道疏浚、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灌区改造等工作,全县共完成农田水利土方6733m3,县乡河道疏浚成效明显,村庄河塘整治整村推进实施,疏浚整治村庄河塘6680余条(面),完成土方1883m3。重点县工程位列全省第一方阵,农资综合补贴工程加快推进。全县有蓄水塘坝工程27处,有效库容62m3,分布在西部南岗、陡沟、龙苴三乡镇。泵站工程1267座,其中灌溉泵站1149座,灌排结合泵站90座,单排站28座;中沟级以上桥、涵、闸、渡槽等配套建筑物4522座;小沟级以下桥、涵、闸、渡槽等配套建筑物1.5万座;斗(农)渠道(设计流量在1.0m3/s以下)4385km,其中防渗渠道长度784km;圩堤723km。完成伊山供水工程、东王集供水工程等,共新建水厂9处、管网延伸不断推进,完成投资13764.96万元。解决了15个乡(镇)127个行政村28.3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

5)水管理体系向规范化转变,保证水利工作有效开展

近年来,灌云县十分注重加强水管理能力体系建设。加大开展水资源管理与改革工作的力度,建立并完善组织领导机构,推行取水许可制度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水资源管理四个一制度得到落实;十一五期间,深入开展以打击河道采砂、非法占用水利工程用地、破坏水利工程和水资源为重点的水行政执法专项活动,共查处水事案件338起,立案查处18起。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工程管理水平,保证工程安全运行,对于各种水利工程设施,进行维修、加固、更新改造,水利工程设施管理的覆盖范围逐步扩大。逐步加强并规范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工程管理人员及机电技术人员运行管理培训和交流,各乡镇水利站职能到位率可达到70%

6)发展保障体系已见雏形,管理平台建设不断推进

水利立法和行政执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年来,灌云县先后制定了《灌云县水利工程管理办法》、《灌云县节约用水管理办法》(未批复)、《灌云县供水水源保护实施办法》、《灌云县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水管理法规,使得涉水事务的管理有法可依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对执法环节和行为进行有效监管。如在临港排污口、凯发排污口等排污口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按管理程序进行论证与审批;对新建取水工程进行取水许可审批;对叮当河、车轴河、善后河等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挂牌保护。法规体系和执法体系的不断完善,为水利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制保障。

水利管理手段不断提档升级。2011年灌云县投入了约2.4亿元全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以地表水、地下水、大气降雨为对象,雨量、水位、水质等信息实时监控的水文和水质监测站网,建立了县级和骨干水利工程自动化调度系统和水利信息网络,初步实现了以信息化提升水利管理手段,带动和促进水利现代化的目标。灌云水利门户网站灌云水利网,以政务公开和公共服务为重点,目前正在探索建立规范、高效、可靠的运行维护机制和信息采集、编审、更新机制。

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着力推进水利人才队伍建设。县级水利工作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人数为236人,中级及以上职称人数为51人。

存在问题

尽管灌云县经过多年的努力,水利建设与管理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地理条件,水旱洪涝灾害较为频繁,治理难度大;与苏南苏中相比,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方财力有限,人才不容易积聚,因此对照灌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及水利现代化的要求,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在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加以重视与解决。

1)防洪除涝减灾整体水平需要提高

外围防洪防潮工程标准提高,但县内骨干河道排涝标准低。目前古泊善后河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防洪标准部分堤段不足20年一遇;东门五图河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都亟需整治;车轴河中段近60年未疏浚,淤积严重,排涝标准不足5年一遇。

病险工程多。十五十一五以来灌云县新建了大量水利工程,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工程兴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工程建设标准低,老化失修,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严重影响全县水情调度和汛期的防洪排涝。

区域治理投入力度不大。近年来,虽然依靠流域区域治理工程安排实施一些项目,初步改善区域排涝状况,但由于原有规划项目未能全部实施,对跨境河流古泊善后河没有统一协调治理,因洪致涝问题仍突出,影响整体效益发挥,使区域防洪排涝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善南地区排水出路不足。

埒子口淤积严重、排水能力严重不足。一遇暴雨,善后河高水压车轴河低水,涝水排不出,积涝成灾,因此治理埒子口,畅通排水出路要求十分迫切。

2)水资源供给能力不足,水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1)本地水资源不足,可利用过境水不多

灌云县水源一是靠上游供水,二是靠善后河回归水,三是靠降水、地下水。旱时上游供水十分紧张,回归水也是逐年减少,由于灌云县境内缺乏修建水库的条件,仅靠河道自身调蓄,蓄水能力有限,遇干旱年份,灾情频繁出现,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2)水资源浪费严重,管理有待加强

岗岭区水资源短缺,圩区遇到较严重的干旱年水资源也比较紧缺。灌云县以农业为主,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71.8%,而农业节水技术与管理还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加上惜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资源现象十分严重。目前地下水的开采量已逼近可开采量上限,若扩大开采量将出现地下水漏斗,引起地面沉降,加强地下水开采控制势在必行。因此有必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从节流入手,解决水资源不足的根本问题。

3)水环境问题依然严峻,水生态保护压力较大

1)部分河道污染严重,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亟待提高。

尽管灌云县政府加大了治污力度,但由于污水收集处理率较低、生态农业推广区域小,县域范围内入河的点、面源污染仍然较严重,超过了河道的纳污能力,地表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影响了水功能区的水质达标率。以盐河灌云段为例,盐河作为灌云县的备用水源地,水质未达到饮用水类水质目标。

 2)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景观和水文化建设需要加强。

经调查,灌云县轻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共有7610hm2,目前已改造4905hm2,仍有2705hm2需要治理。此外,水景观和水文化规划与建设需要加强。

4)农村水利保障能力相对薄弱,整体水平亟待提升

灌云县目前灌溉保证率还比较低,水源工程老化,提水能力不足,塘坝河网的蓄水不能够满足灌溉需求;渠道衬砌比例偏小,80%以上为土质渠道,配套建筑物老化失修,完好率低,中沟及中沟以上建筑物配套率约为6065%,完好率约为4550%,中沟以下建筑物配套率4045%,完好率约为3035%;节水灌溉工程控制面积小,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不够,低压管道和喷灌控制面积不足全县总面积的1%;排水动力不足,机电设备损坏严重,排涝标准偏低;部分河道淤积严重,引排能力下降,农村水环境较差;仍有部分农村饮用水缺乏安全的人口需要尽快加大力度给予解决。

5)现代水管理机制尚未完全建立,技术人员队伍较为薄弱

1)灌云县目前从事水资源管理的专业人才短缺,同时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仍存在重建轻管的现象,且水务一体化管理尚未到位,多龙管水局面依然存在。水利行业的科技含量不高,新技术等推广程度低,水利专业技术人员比例小,制约着灌云县水利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2)农村水利管理仍然较薄弱,管理责任制不够明确、队伍不够稳定、人员素质不够高,导致基层水利服务的水平、质量不高,影响农村水利建设管理和效益的发挥

3)灌云县地方经济不发达,长期以来水利建设与管理投入不足等问题突出,由于建设资金短缺,后勤装备、监测检验等保障力量不足,部分重要的控制工程和堤防的老化病害及险工隐患尚未得到全面处理。部分水利站没有正常的经费来源、缺少独立的专项经费渠道。

6)水利发展保障能力亟需提升

1)依法管理力度不强

尽管灌云县制定了一些水管理法规和办法,但由于起步较晚,部分规定与办法尚未报批;人为破坏水利设施事件时有发生,水法规贯彻执行难度较大,依法办事力度有待加强。

2)水利行业应急预案亟需完善

目前,灌云县先后制定了《灌云县城区防汛排涝应急预案》、《灌云县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方案》、《灌云县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灌云县新沂河防洪抢险预案》、《灌云县海堤防潮抗台抢险预案》、《灌云县防御台风工作预案》、《灌云县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灌云县抗旱预案》、《灌云县饮用水源地突发性污染应急调度预案》、《灌云县城市突发性强降雨应急排涝抢险预案》等均已批复,但水资源管理、供水、水污染防治等方面,尚未出台地方性的应急预案。

3)水利建设投入不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近几年随着国家和江苏水利建设加快推进,水利投资大幅增长,灌云县也逐渐加大了水利建设的投入。但受水利建设历史欠帐较多、资金需求量大、相关部门对工程建设的认识不足的影响,县级财政支出不足,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有待提高。

4水利信息化水平有待提高

水利信息化水平与引领水利现代化建设的要求仍有不少差距,灌云已初步建成了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等信息系统,但这些数据信息尚未能有机整合到统一平台上,实现全面的信息共享,更未能实现水利工程的远程操控和应急调度。

5)人员结构性矛盾突出,水利高层次人才缺乏

2003年以来,灌云县大部分乡镇基层水利部门没有进新人,人员结构不够合理。由于水利人才培养投入不足,人才发展机制不够完善,水利高层次人才缺乏。在灌云县的基层水利部门中,普遍存在着三多三少,即中专(高中)以下文化程度多,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少;初级以下职称人员多,中级以上职称人员少;中老年专业人员多,年轻专业人才少的现象。后备力量缺乏,青黄不接,使得人才队伍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

                                                                                        2012年12月

 

责编:灌云县人民政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