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生命筑“梦”为富农——记“最美农技干部”、杨集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蔡学举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6日15:11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转发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2013年06月10日 《今日灌云》

  蔡学举,杨集镇农技推广服务站站长,四年前,被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确诊患有鼻咽癌。在与癌症抗争的同时,他仍不忘心爱的农技推广工作,忘我的奔波在乡村的田间地头。他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真心厚爱,被农民兄弟亲切的称为“最美农技干部。”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让农民兄弟增收致富是我的职责,只要活着就要圆我的富农梦!”这是蔡学举在日记中写下的铮铮誓言。正是这一梦想的力量,让他有限的生命绽放出了璀璨光彩——

  寻“梦”学农勇担当

  蔡学举出生在图河乡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亲历目睹过农民因土地欠收带来的生活艰辛与贫困。他从小就立志当一个农业专家,帮助身边乡亲增收致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学习勤奋的他高中一毕业,就因文笔出众被县广播站录用为驻乡报道员。然而采访写稿工作并没有带给他快乐,他觉得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追寻自己儿时的梦想。

  1998年,而立之年的蔡学举毅然辞掉工作,考入徐州农业学校。从此,他的人生与“农”字紧紧的焊在一起。当时,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为了学好专业知识,他付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时间和精力,他一直是班上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学生。那时候没有工资收入,为了减轻妻子负担,他总是买食堂里最便宜的饭菜,省些钱就买农技书刊。2000年,蔡学举完成了学业,被分配到杨集农技站工作,担当起那份令他魂牵梦萦的责任。

  由于工作出色,2003年,他被任命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他深感肩负的担子更重了。在为农民兄弟服务的过程中,他觉得自己的专业知识尚不能满足群众需求。2011年,他又完成了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农业推广专业本科学习。勤奋好学得到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给他插上了放飞梦想的翅膀。

  2006年以来,他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探索实践,白天工作,晚上在灯光下总结经验和不足,经常熬到深夜。2005年的夏天,为了推广蚂蜂防治棉花3、4代棉铃虫生物技术,他连续几个晚上到棉花田里蹲守,观察蚂蜂与棉铃虫活动规律,浑身上下被蚊虫叮咬的全是包,奇痒难当,皮肤被抓破感染,并引起发烧。妻子心疼地说“哪有你这样做技术员的呀?连命都不要了。”他微笑着对妻子说:“我就是干这行的,每一项新技术都必须认真实践,成功后才能进行推广,怕苦就做不好这份工作。”他就这样孜孜以求,以顽强拼搏的精神、科学严谨的态度不断实践创新。几年来,他总结撰写了数十篇学术理论和科普文章,先后发表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科技通讯》等涉农刊物上,每一篇文章都凝聚着他火热的情怀和辛勤的汗水。

  多年来,他独立完成或主持多项农业高产创建工作,为全镇农民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个人也先后被市、县授予“农村实用人才”、“农村拔尖人才”、“先进创业者”等荣誉称号。他推广的水稻无土育秧技术还被省农委评为二等奖。

  眷“梦”爱农斗病魔

  2009年春节后,蔡学举发现颈淋巴肿大,偶有发烧,刚开始他不当回事,只是吃点药片扛一扛,仍然一心扑在工作上,下田、开会、编简报、调研农产品市场。直到有一天他因鼻腔出血,被同事送进医院,并被确诊为鼻咽癌。医生建议他到上海治疗,他反问这种病最坏结果能活几年?医生含蓄地告诉他,做积极治疗,医学技术是可以信赖的。

  回家后,蔡学举并没有第一时间把坏消息告诉家人,而是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手头的工作后,才向组织上请假去上海治疗。此时距离他被确诊为癌症已过去了半个月,期间鼻腔频频出血。当妻子获知丈夫身患重病时,又吃惊又难过。面对妻子的担忧,他笑着安慰她:“放心吧,这病死不了人。”还开玩笑地说:“我是属猫的,有九条命呢!”6月初,蔡学举在妻子的陪护下,离岗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放化疗治疗。

  “喂,蔡大哥,我家水稻死心很严重,用什么药效果好?”当月30日,一位村民打来咨询电话。蔡学举像往常一样耐心细致地作了回答。那位打电话的村民不知道,此时的蔡学举因患鼻咽癌,正躺在上海医院的重症病房里。村民从遥远的老家打来电话后,蔡学举再也躺不住了。他对妻子说:“我要回去,现在正是水稻病虫害高发期,如果防治不当,将会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妻子不答应:“你这样的身体能回去吗?”又深情地劝他:“我们治完这个疗程再回去,好吗?”他坚定的说:“必须回去,治完这个疗程再回去就晚了,乡亲的损失会更大,我不能不管。”在医院不同意的情况下,他执意出院。

  回到家后,组织上出于关心,建议他在家休息,等病情好转了再回工作岗位。他婉言谢绝了组织的安排,组织上拗不过他,只好让他边工作边治疗。重新回到工作岗位后,每天来找他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他总是在接到求助后第一时间奔赴田头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进行田头指导。他走遍了全镇所有水稻田,有时群众看他脸色苍白、在田埂上脚步踉跄,心疼地拉他回家,想给他做点好吃的,他总是笑语作答:“没时间耽搁,还有几个村没去呢。”可谁知道他是一个正在治疗的癌症病人?谁知道他是一个用生命与时间赛跑的人?

  似乎上天也眷顾蔡学举的富农梦,生命的阳光让癌魔胆怯地退到了一边。在边治病边工作这段时间,他早忘记了医生的嘱咐和妻子的劝说。为了帮助广大农民提高种养技术,他晚上编印简报、备课,白天到村里办讲座,狠抓农技实用培训和推广,几年来,共培训农村骨干8万多人次,发放简报2万多份。有一次讲完课回家时,因为疲乏,他骑着摩托车摔倒在村头卢坎下,再也没力气爬起来,还是路过村民发现,把他送回了家。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全镇已培训出1万多名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种田能手。

  拥“梦”助农照丹心

  “农业要想增产增收,离开我们农业技术人员不行。”谈起他酷爱的农技推广事业,蔡学举坚定地说:“农业增产是我的责任,农民增收是我的幸福。”

  上任农技推广站长之初,蔡学举发现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种植技术比较落后,造成产量低,成本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带领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到田头推广农业新技术。有一次他到方庄村宣传推广水稻定量栽培技术,一位种了30年田的张大爷讥笑他:“你这个上了几年农校的学生,懂得什么是种田?什么是草什么是秧只怕你都分不清,还来这里指手划脚,听你的话盐都卖馊了。”更有人起哄说:“你光会吹牛不行,亲自下田干给我们看看。”蔡学举知道,这是农民排斥农技员的普遍心理,要想让大家信任,必须拿出真本事。于是,他配合村干部耐心做好张大伯的思想工作,请他当示范户。为了保证示范成功,他也住到了村里,并且在这个村承包了30亩土地,进行水稻育秧,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每天一身泥、一身水在地里忙活。村民们将这些看在了眼里,明白蔡站长是真心来帮大家的,很快便把新技术推广开了。

  10多年来,他骑坏了三辆摩托车,走遍杨集的每一寸土地。在他的精心推广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塑盘育秧抛秧技术、小麦重肥后移和精播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30多项农业生产新技术在全镇得到了广泛应用,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水稻单产由过去的5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50公斤,农民每亩增收200多元。小麦单产由过去的35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00公斤……这些粮食产量的增加,不是吹出来,而是蔡学举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如今只要蔡学举一出现在田间地头,马上就会被村民围住,问啥的都有:什么农药污染、病虫防治、配方施肥,甚至连地里种什么赚钱都找他参谋一下。有时为了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他一天步行30多公里;有时为了解决田间难题,他站在田头一站就是一天,腿走累了、嗓子讲哑了,回家就一头累倒在床上。蔡学举常说:“乡村农业技术员,就应当像马一样拉车,牛一样干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是基层技术人员能否让粮食增产增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农民十分关注的问题,蔡学举在这个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在蒜蛆防治上,他总结推广了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保、防、错”防治方法,使很多农民受益,连成村村民冯开元对此最有感触。2008年春天,他家的一块8分地苔蒜被蒜蛆危害,刚开始他不当回事,后来发展到3亩3分地都有蒜蛆出现,冯开元又是打药又是施肥,还是没控制住,这下他慌了神,找到了蔡学举。当时正因感冒发烧打点滴的蔡学举二话没说,拨掉针头就跟着这位农民走。冯开元看到他这样不好意思地说“蔡站长,等你烧退了,再去吧。”蔡学举坚定地说:“不,不能等。”他硬是坚持到地头指导,使濒临绝收的苔蒜渐渐好起来,为冯开元家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元。有人为此算了一笔账,采用蔡学举推广的苔蒜病虫害防治方法,每亩苔蒜可节省病虫害防治费用40多元。当地农民由衷地说:“没有蔡站长的精心指导,就没有我们的丰收年景。”

  圆“梦”富农道正宽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农闲时间涌向城市务工经商。蔡学举深切地感受到,现代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技指导也必须适应农村变革。

  蔡学举常说,指导留守农民增产增收,关键在于指导农民种什么,告诉农民种什么效益最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他认定采用间套种进行复合式种植,不仅土地利用率高,而且经济效益好。为了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他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工作在田头。2010年7月的一天,天上下着大雨,他担心自已推广的套种模式田间积水受淹,影响示范效果,便不顾雨大路滑,不顾家人阻拦,骑着摩托车直奔田块而去。由于心急,加上雨水打得眼晴看不清,他被迎面而来的一辆农用车剐了一下,连人带车栽进了一条小沟里。当时他顾不上查看哪里受伤,爬起来就赶到田间排除积水,这户农民从家中赶来,看到腿上渗出血迹的蔡学举,激动地拉住他的手说:“蔡大哥你腿受伤了,就歇歇吧,让我自己来干。”蔡学举说:“没事,我能行。”直到挖好全部排水沟,排除全部积水,他才一瘸一拐地离开,感动得那位农民大哥脸上泪水和着雨水一起流。这年中秋节,那户农民专门提了一只甲鱼去感谢他,他说什么也不收。就是那句“我能行”让他把自已刻在了农民兄弟的心坎上,让他把农技服务之路走成富农大道。

  这些年,他为农民提供了“小麦+西瓜—萝卜”、“甘薯+玉米—小麦”、“水稻+龙虾”等十多种适用、高产、高效的种养模式,亩经济效益都在8000元左右,是单一种粮收入的4倍多。

  蔡学举还把推广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种植当作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来,他和当地干群一起成功地建成了三个高效农业专业村。连成薹蒜生产专业村,原来只种植薹蒜几十亩,为了做大这一产业,他带领村干部到山东泰安、临沂及本省徐州、淮安等地考察取经,引进优良品种,把种植面积扩大到现在的2000多亩。调运良种时,他忙着打包装车,当对方听说他是镇上的干部,纷纷竖起大拇指。到了收获季节,他又和村干部亲自跑市场,引来山东、辽宁、上海、南京等地客商购销蒜薹。2009年,正是他身患重病时期,为了帮助农民找销路,他和村干部在外奔波半个多月,到了山东泰安,除了往返车费身上只剩了2元钱,他和村干部只好在车站的候车厅里将就了一夜。这位村干部不好意思地说:“蔡大哥,对不起,让你受苦了。”他笑笑说:“没事的,只要能帮助群众找到蒜薹销路,这点苦算什么呀。”这一年他销售蒜薹2000多吨,让村民人均增收900多元。

  在与癌症不断抗争中,他又因突发脑梗导致左手偏瘫,面部麻木,右耳失聪。每当他艰难地奔走在办公室和田间,同事和广大农民都深深地为他揪心,怕他不知什么时候突然倒下,怕永远失去这位温厚的兄长。但蔡学举自已明白,活着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意味着是生命的恩赐,他要用有限的时间去做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没有人生来就明白爱,是因为活着感受到别人所需要,施以爱,收获爱,才是为人之本。幸而病魔并未伤害他那颗“梦”幻之心,让他继续去圆梦富农。

  2013年初,上级领导代表组织找他谈话,决定他离职养病。他一次一次恳请领导,让他再干一阵,他舍不下这梦的牵挂。他在病中写给组织的信里有这样一段话:“我过去并未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现在也没能为群众解决多少困难,我只是尽了一个农技员的本职。但组织却给了我很多荣誉,给了我第二次生命。只要一天不倒下,我就一直干下去。”

  曾经有人对蔡学举说:“你现在事业和荣誉都有,还拼命做啥?傻不傻呀?”妻子也劝他放弃工作:“你好好考虑一下组织上的决定吧”。“我早考虑好了,生命长短对我已经不重要了,生前能为农民多做点有益的事,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就是这股打不垮的信念,就是这个瑰丽多姿的富农梦想,支撑着蔡学举坚持奋战在自己热爱的农技推广岗位上,不断谱写着生命的华丽篇章。

责编:灌云县人民政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