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脚上沾多少泥土 心中就有多少真情——记市级“最美基层干部”、灌云县杨集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蔡学举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6日15:02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转发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2014年3月24日 《苍梧晚报》

  在灌云县杨集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蔡学举是个“名人”,十里八乡的农民兄弟,没有不认识他的,而十里八乡的农民兄弟,也很少有蔡学举不认识的。

  “蔡站长,真清廉,关心群众走在前。苦口婆心做工作,群众损失自掏钱。直播改成机插秧,从此没有直播田。”这首顺口溜,是杨集镇方庄村农民兰井明,为蔡学举编的。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让农民兄弟增收致富是我的职责!”这是蔡学举在日记中写下的铮铮誓言。

  蔡学举为了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人到中年仍外出求学,学成归来后扎根田间地头,一干就是十几年,尽责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即使是身患癌症和突发脑梗中风的几年来,他在与癌魔、病痛抗争的同时,仍不忘钟爱的农技推广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忘我地奔波在乡村的田间地头。

  脚上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蔡学举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真心厚爱,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呼为“我们的蔡大哥”。

  中年求学 赤诚为农

  蔡学举是农民的儿子,长期在农村生活,目睹了农民因为缺乏农业科技而造成的贫困,他渴望用知识改变父老乡亲们的命运。

  高中毕业之后,蔡学举被县广播站录用为驻乡通讯员,虽然没有从事农业工作,但还是经常和农民打交道,农民缺少农业科技知识的难处,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998年,而立之年的蔡学举毅然辞掉工作,考入徐州农业学校。从此,他的人生与“农”字紧紧的连在了一起。

  在班上,他是年龄最大的学生,也是每天班里到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学生。那时候没有工资收入,为了能省些钱买农技书籍,同时也不增加妻子的负担,他总是吃食堂里最便宜的菜。

  2000年,蔡学举完成学业,被分配到灌云县杨集农技站,正式开始从事农技推广工作。

  2003年,因为工作出色,蔡学举被任命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肩负的担子更重了。在为农民兄弟服务的过程中,蔡学举经常觉得知识不足。2011年,他又完成了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农业推广专业本科学习。这些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给他插上了放飞梦想的翅膀。

  2006年以来,蔡学举根据农业实践,白天工作,晚上在灯光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总结,经常熬到深夜。有一段时间,他为了推广蚂蜂防治棉花3、4代棉铃虫生物技术,观察蚂蜂与棉蛉虫活动规律,他连续几个晚上到棉花田里蹲守,时常因疲劳,一眨眼的工夫,就在棉田里睡着了,被蚊虫叮咬的两臂皮肤感染,并引起发烧。他的妻子心痛地埋怨他说“哪有你这样做技术员的呀?连命都不要了!”

  蔡学举总结撰写了数十篇学术理论和科普文章,先后发表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科技通讯》等涉农刊物上。多年来,他独立完成、主持或主要参加了单位多项农业高产创建工作,不仅为全镇农民兄弟增产增收作出重要贡献,而且他个人也先后被市县授予“农村实用人才”、“农村拔尖人才”和 评为“先进创业者”。他推广的水稻无土育秧技术,还被省农委评为二等奖。

  每一篇科普文章都凝聚他火热的情怀和辛勤的汗水,为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出聪明才智。

  田间地头 科技兴农

  “农业要想增产增收,离开我们农业技术人员不行”。

  谈起他酷爱的农技推广事业,蔡学举坚定地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农业技术人员的责任!”

  上任农技推广站长之初,蔡学举发现当地农民种植技术比较落后,产量低、成本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带领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到田头,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

  有一次他到方庄村宣传推广水稻定量栽培技术,一位种了30年田的张大爷讥笑蔡学举,你这个上了几年农校的学生,懂什么种田?听你的,盐都卖馊了。更有人起哄说,你会吹牛不行,不如亲自下田干给我们看看。

  蔡学举知道,要想让大家信任你,必须拿出真本事。于是,他配合村干部耐心做好张大爷的思想工作,请他当示范户。为了保证示范成功,他就住到村里,并且在这个村承包了30亩田,进行水稻育秧,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每天一身泥、一身水在地里忙活。 到了收获的季节,实实在在的增收效果出来了,农民兄弟都竖起了大拇指,水稻种植新技术很快就推广开了。

  10多年来,蔡学举骑坏了三辆摩托车,走遍了杨集的每一处田间地头。有时为了解决田间难题,他站在田头,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腿走累了、嗓子讲哑了。他常说乡村农业技术员,就应当像马一样拉车,牛一样干活。在他的精心推广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塑盘育秧抛秧技术、小麦重肥后移和精播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30多项农业生产新技术在全镇得到了广泛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水稻单产由过去的5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50公斤,小麦单产由过去的35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00公斤。现在,只要蔡学举一出现在田间地头,马上就会被村民围起来,他成了农民种田的“高级参谋”。

  杨集镇蒜薹种植面积较大,经常发生蒜蛆危害。蔡学举倾注了大量心血,在蒜蛆防治方法上,总结推广了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使很多农民受益。连成村冯开元对此最有感触:2008年春天,他家的一块蒜薹地被蒜蛆危害,冯开元又是打药又是施肥,还是没控制住,慌了神的他找到了蔡学举。蔡学举当时正感冒发烧打点滴,二话没说拨掉针头,来到冯开元家的蒜薹地。在他的指导下,冯开元家濒临绝收的蒜薹渐渐好起来,为冯开元家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元。有人算了一笔账,采用蔡学举推广的蒜薹病虫害防治方法,全镇每亩蒜薹可节省病虫害防治费用40多元。

  战胜病魔 矢志富农

  2009年春节后,蔡学举发现颈淋巴肿大,偶有发烧,他不当回事,仍然一心扑在田间地头。直到有一天他因鼻腔出血,被同事送进医院。当他悄悄拿到医院确诊的鼻咽癌诊断书时,很是镇静。医生建议他到上海治疗。

  从医院回来后,蔡学举安排好手头的工作,才向组织上请假去上海治疗。此时距离他被确诊癌症已过去了半个月,鼻腔频频出血。2009年6月初,蔡学举在妻子陪护下,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放化疗治疗。

  “喂,蔡大哥,我家水稻死心很严重,用什么药效果好?快救救我家水稻吧!”在上海住院期间,一位村民给他打来了咨询电话。蔡学举像往常一样耐心细致地作了回答。那位打电话的村民不知道,此时的蔡学举因患鼻咽癌,正躺在上海医院的重症病房。接到几个这样的电话后,蔡学举再也躺不住了。他对妻子说:“我要回去,现在正是水稻病虫害高发期。”妻子不答应:“你这样的身体能回去吗?!治完这个疗程再回去,好吗?”他坚定的说:“必须回去,治完这个疗程再回去就晚了,农民的损失会更大,我不能不管!”

  回到家后,杨集镇有关领导很关心他,建议他在家休息,等病情好转了再回岗位工作。他拒绝了这一安排,组织上拗不过他,只好让他边工作边治疗。每天来找蔡学举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只要他了解到群众的困难,立即奔赴田头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为农民进行田头指导,他走遍了全镇所有水稻田,有时农民兄弟看他脸色苍白、在田梗上脚步踉跄,心疼地拉他回家,想给他做点好吃的。他总是婉拒:“没时间耽搁,还有几个村没去呢。”

  为了帮助农民兄弟更多学习、提高种养技术,他晚上编印简报、备课,白天到村里办讲座,狠抓农技实用培训和推广。几年来,共培训农村骨干8万多人次,发放简报2万多份。有一次他得知长流村村民毛继云丈夫去世,家庭生活十分困难,蔡学举明确提出将其作为农科站帮扶对象,有什么困难就找他。蔡学举说到做到,后来毛继云遇到困难,就到镇上找他求助。他也有求必应,能帮则帮。扶贫先扶志,几年中,毛继云在蔡学举的帮助下,掌握了多项种养技术,日子也过得比以前好多了。后来她逢人便夸,是蔡大哥救了她家。在蔡学举的不懈努力下,全镇培训出1万多名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种田能手。

  示范带动 追梦强农

  在推广农技的过程中,蔡学举深深地感到,现代农民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技指导也必须适应农村变革。

  蔡学举认识到,指导留守农民增产增收,关键在于指导农民种什么,告诉农民种什么效益最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他认定实行间套种,进行复合式种植,不仅仅土地利用率高,而且经济效益好。为了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他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天天泡在田间地头。2010年7月的一天,天正下着瓢泼大雨,他担心推广的套种模式田积水受淹,便不顾雨大路滑,骑着摩托车就往田间赶。因为雨大视线模糊,他被迎面而来的一辆农用车刮了一下,连人带车栽进了一条小沟里。他顾不上检查哪里伤着没有,爬起来就帮助农民排除田间积水,这户农民从家中赶来,看到他腿上有渗出的血迹,激动地拉着他说:“蔡大哥你腿受伤了,快去我家包扎一下吧!”他说:“没事的,我能行!”直到挖好全部排水沟,他才一瘸一拐地离去。这年中秋节,那户农民专门提了一只甲鱼去感谢他,他好说歹说把人劝回去了。

  这些年,蔡学举为农民提供了“小麦+西瓜—萝卜”、“甘薯+玉米—小麦”、“水稻+龙虾”等十多种适用、高产、高效的种养模式技术,亩经济效益都在8000元左右,是单一种粮收入的4倍多。

  蔡学举还把推广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种植当做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来,他和当地干群一起成功地建成了三个高效农业专业村。蒜薹生产专业连成村,原来只种植蒜薹几十亩,他到这个村后,带领村干部到山东泰安、临沂、徐州、淮安等地考察、调研,引进优良品种,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多亩。到收获季节,他又和村干部亲自跑市场,引来山东、辽宁、上海、南京等地客商收购蒜薹。2009年,他拖着病体帮助农民找销路,有一次他和村干部在外奔波半个多月,到了山东泰安,买完车票后身上只剩了2元钱,他和村干部只好在车站的候车厅里将就了一夜。这位村干部不好意思地说:“蔡大哥,对不起,让你受苦了。”他笑笑说:“没关系,只要能帮大家把蒜薹卖出去,这点苦算什么呀!”这一年他帮助农民销售蒜薹2000多吨。

  在与癌症不断抗争中,蔡学举又因突发脑梗导致左手偏瘫,面部麻木,右耳失聪。蔡学举知道他必需要抓紧时间,用有限时间,去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我早考虑好了,生命长短对我已经不重要了,在剩下的有限时间里,我能再为农民做点事,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就凭这股打不垮的信念,就凭这个瑰丽多姿的富农梦想,支撑蔡学举坚持奋战在自己热爱的农技推广岗位上,不断谱写自己的生命壮歌。

责编:灌云县人民政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