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蔡学举潜心钻研圆富农梦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6日15:01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转发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2013年12月13日 《苍梧晚报》

  蔡学举,从事农业工作13年,使水稻单产增加150公斤、农民每亩增收200多元,培训出1万多名种田能手、2万多名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一个潜心钻研、立志为农的好干部形象,是一个受人爱戴的“最美农技干部”。

  儿时经历促他立志与农为伍

  在农村目睹农民因土地歉收而生活艰辛的经历,让蔡学举从小立志当一个农业专家,帮助家乡父老乡亲走上致富路。没想到学习勤奋的他高中一毕业,就因文笔出众被县广播站录用为驻乡通讯员。受到很多人羡慕的工作,他却不满意,他还是坚持儿时的梦想,研究农业技术。

  1998年,而立之年的蔡学举毅然辞掉工作,考入徐州农业学校。2000年,蔡学举被分配到杨集农技站工作。因为表现出色,2003年,他被任命为农技中心主任兼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

  职务的上升让他感受到责任也重了,他觉得需要进一步提升自己。2007年,他又完成了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农业推广专业的本科学习。有了专业技术后,他独立完成、主持、参加了单位多项农业高产创建工作,不仅为全镇农民兄弟增产增收做出重要贡献,而且个人也先后被市县授予“农村实用人才”、“农村拔尖人才”和“先进创业者”称号。

  理论实践相结合让农民致富

  光有理论还不行,要想让农民致富,关键还得靠实践研究出真东西来。2006年以来,蔡学举白天在田间工作、晚上在灯光下进行技术总结,工作到深夜那是常事。

  为了帮助农民提高水稻种植技术,他带领技术人员主动下村承包30亩田,开展育秧技术推广,每天一身泥、一身水地在地里忙活。农民掌握了新技术,水稻单产由500公斤增加到650公斤,农民每亩增收200多元。由他推广的水稻无土育秧技术被省农委评委二等奖。几年来,他撰写了数十篇学术理论和科普文章,发表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科技通讯》等刊物上。

  生病期间展露工作狂的本色

  2009年,蔡学举发行颈下淋巴结肿大,很快被医院确诊为鼻咽癌。同年6月,他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放化疗治疗。治疗期间,每当有村民打电话询问农业方面的问题,他都细致地给出答复。考虑到当时正好是水稻病虫害高发期,蔡学举不顾医生和妻子的劝阻执意回家。到家后,他立即奔赴田头,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并对农民进行田头指导。

  他边治病边工作这段时间,为了帮助农民兄弟提高种养技术,编印发放简报2万多份,利用晚间备课、办讲座,狠抓农技实用培训,共培训农村骨干8万多人次。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培训出1万多名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种田能手,带出2万多名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

  蔡学举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让农民兄弟增收致富是我的职责,活着就要圆我的富农梦!”他也是这样去实践的,在他从事农业工作的13年,他骑坏了3辆摩托车、走遍了杨集的每一寸土地。即使是在生病期间,他也没有忘记最初的梦想、终生的使命,为农民的增产增收出谋划策、奋斗不息。

责编:灌云县人民政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