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老蔡的兴农富农梦(下)——记灌云县杨集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蔡学举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6日14:59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转发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2014年04月05日 《连云港日报》

  蔡学举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4载,总共骑坏3辆摩托车,全镇7万亩土地不知跑了多少遍。即便身患重病这5年,他也一心扑在工作上,靠梦想活出生命的精彩。他的执着与坚韧感动着成千上万的人,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为“最美农技干部”。

  “蔡站长,我听你的,你说咋干就咋干!”

  “农业要想增产增收,离开我们农业技术人员不行。”谈起他酷爱的农技推广事业,蔡学举总是说:“农业增产是我的责任,农民增收是我的幸福!”

  担任农技推广站站长之初,蔡学举发现当地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种植技术比较落后,产量低,成本高。为了改变这一状况,他带领技术人员走村串户到田头,向农民推广农业新技术。

  有一次,他到方庄村宣传推广水稻定量栽培技术,一位种了30年地的张大爷讥笑蔡学举:“你这个上了几年农校的学生,懂什么种田,什么是草什么是秧恐怕你都分不清,还来这里指手划脚。听你的,盐都卖馊了。”更有人起哄说:“光会吹牛不行,亲自下田干给我们看看。”蔡学举知道,这是农民排斥农技员的普遍心理,要想让大家信任你,就必须拿出真本事。于是,他配合村干部耐心做好张大伯的思想工作,请他当示范户。为了保证示范成功,他住到村里,并且在这个村承包了30亩地,进行水稻育秧,种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每天一身泥、一身水在地里忙活。农民兄弟看在眼里,明白蔡站长是真心来帮大家的,很快便把新技术推广开了。

  相似的情形也发生在方庄村的庄老汉身上。2012年春夏之交的一天,蔡学举正在镇里召开技术人员水稻栽后管理会议,接到方庄村一名干部电话,反映庄老汉不听劝说,坚持种植直播稻。会后,蔡学举不顾天降大雨,骑摩托车赶去做庄老汉思想工作。庄老汉倔强地说:“我每亩花了30斤稻种钱,再改机插秧谁个赔?”蔡学举当场掏出钱说:“直播稻产量低,绝收风险大,种地还得讲科学。只要你改机插秧,这钱我赔你!”庄老汉看蔡学举一脸真诚,终于被感动,连说:“蔡站长,我听你的,你说咋干就咋干,我马上耙掉直播稻,改换机插秧。”

  10多年来,蔡学举骑坏了3辆摩托车,几乎走遍杨集镇的每一块土地。在他的精心推广下,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水稻塑盘育秧抛秧技术、小麦重肥后移和精播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40项农业生产新技术在全镇得到了推广应用,增产增收效果十分显著。水稻单产由过去的50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50公斤,小麦单产由过去的350公斤增加到现在的500公斤……这些粮食产量的增加,不是吹出来,是蔡学举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来的。

  “没有蔡站长的指导,就没有我们的丰收 !”

  现在,只要蔡学举一出现在田间地头,马上就会被村民围起来,问啥的都有,什么农药污染、病虫防治、配方施肥,甚至连地里种什么赚钱都找他参谋一下。有时为了推广高产栽培技术,他一天步行30多公里,有时为了解决田间难题,他站在田头,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腿走累了、嗓子讲哑了,回家就一头倒在床 上。他常说,乡村农业技术员就应像马一样拉车,像牛一样干活。

  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事关粮食的增产增收,农民对此十分关注,蔡学举在这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特别 在蒜蛆防治方法上,他总结推广了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保 、防 、错 ” 防治方法,使很多农民受益 。

  连成村冯开元对此深有感触。2008年春天,他家的一块8分地蒜薹被蒜蛆危害,刚开始他不当回事 ,后来发展到3亩3分地都有蒜蛆出现,冯开元又是打药又是施肥,还是没控制住,这下他慌了神,找到蔡学举。蔡学举当时正感冒发烧打点滴,二话没说拔掉针头,跟着这位农民就走。冯开元看到他这个样,不 好意思地说:“蔡站长,等你烧退了,我再来吧?”蔡学举坚持地说:“不,不能等。”硬是坚持到地头 指导,使濒临绝收的蒜薹渐渐好起来,为冯开元家挽回经济损失5000多元。有人为此算了一笔账,采用蔡学举推广的蒜薹病虫害防治方法,全镇每亩蒜薹节省病虫害防治费用40多元。当地农民深情地说:“没有蔡站长的指导,就没有我们的丰收!”

  蔡学举还把推广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种植,当作重要工作来抓。近几年来,他和当地干群一起成功建成 了3个高效农业专业村。连成蒜薹生产专业村,原来只种植蒜薹几十亩,他到这个村后,带领村干部到山东泰安、临 沂,江苏徐州、淮安等地考察调研,引进优良品种,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多亩。调运良种时,他忙着打包装车,当对方听说他是镇上的干部由衷地竖起大拇指。后来收获季节,他又和村干部亲自 跑市场,引来山东辽宁、上海、南京等地客商购销蒜薹。

  2009年,正是他身患重病的时期,为了帮助农民找蒜薹的销路,有一次他和村干部在外奔波了半个多 月,到了山东泰安,除往返车费身上只剩了2元钱,他和村干部只好在车站的候车厅里将就了一夜。这位村干部不好意思地说:“蔡大哥,对不起,让你受苦了。”他笑笑说:“没关系,只要能帮助群众找到蒜薹销路,这点苦算什么呀 ”。这一年他跑各地销售蒜薹2000多吨,让村里群众人均增收900多元。

  “能为农民做点有益的事,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农村大批青壮年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利用农闲时间,涌向城市务工经商。蔡学举深深地感到,现代农民的思想观念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农技指导必须适应农村变革。

  他认识到,指导留守农民增产增收,关键在于指导农民种什么,告诉农民种什么效益最高。经过多年的探索和总结,他认定实行间套种,进行复合式种植,不仅土地利用率高,而且经济效益好。

  为了推广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他经常是风里来,雨里去,工作在农民的田头。2010年7月的一天,天正下着大雨,他担心自己推广的套种模式田间积水受淹,影响示范效果,便不顾雨大路滑和家人阻拦,骑着摩托车,就奔他推广的套种模式田里赶去由于心急,雨打得眼晴看不清,被迎面而来的一辆农用车剐了一下,连人带车栽进了一条小沟里。当时,他顾不上检查哪里伤着没有,爬起来就赶到模式田排除田间积水。农户从家中赶来,看到他腿上有渗出的血迹,激动地拉住他说:“蔡大哥你腿受伤了,就歇歇吧,让我来干。” 蔡学举说:“没事的,我能行。”直到挖好全部排水沟,他才一瘸一拐地离去,感动得那位农民大哥脸上泪水和着雨水一起流。当年中秋节,那户农民专门提了一只甲鱼去感谢他,他好歹把人劝回去了。就是那句“我能行”,一年又一年,他把自己刻在了全镇10万农民兄弟的心坎上。

  这些年来,他为农民提供了“小麦+西瓜+萝卜”、“甘薯+玉米+小麦”、“水稻+龙虾”等十多种适用、高产、高效的种养模式技术、亩经济效益都在8000元左右,是单一种粮收入的4倍多。

  在与癌症不断抗争中,蔡学举又因突发脑梗塞导致左手偏瘫,面部麻木,右耳失聪。每当他艰难地奔走在办公室和田间,同事和农民兄弟都深深地为他揪心,怕他哪一分钟突然倒下,怕自己永远失去这位温厚的兄长。蔡学举自己知道,逝去的每一分钟,对他来说都意味着生命的恩赐。

  “生命长短对我已经不重要了,只要我在生前能为农民做点有益的事,就是我最大的幸福!” 就凭这股打不垮的信念,就凭这个瑰丽多姿的富农梦想,蔡学举坚持奋战在自己热爱的农技推广岗位上,不断谱写生命的壮歌。

责编:灌云县人民政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