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媒体报道 > 正文

老蔡的兴农富农梦(上)——记灌云县杨集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蔡学举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6日14:58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转发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2014年03月27日 《连云港日报》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让农民兄弟增收致富是我的职责,活着就要圆我的富农梦!”这是灌云县杨集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蔡学举在日记中写下的铮铮誓言。

  从业14年,他尽心尽责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服务,即便是身患癌症仍然不忘心爱的农技推广工作,克服重重困难奔波在乡村的田间地头,用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真心厚爱,被农民兄弟亲切地称呼为“我们的蔡大哥”。

  “我是农民的儿子,我要为农民多做些事!”

  春分时节,气温回升,万物复苏,春耕即将开始,在灌云县杨集镇邵庄村,今年首期农业技术培训正在这里进行。该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蔡学举手撑着讲台,面容有些疲惫,用嘶哑的声音给农民讲授春耕知识。虽然身患癌症,但他依然在农民最需要的时候站到了讲台上,这让台下的村民既心疼又感动。在当地农民兄弟心里,蔡学举是一个技术过硬、水平高超、值得信赖的农技员。

  “我是农民的儿子,对土地特别有感情,我知道农民太辛苦了,种地太不容易了,我要为农民多做些事。”少年时期,蔡学举便目睹了农民因土地欠收带来的生活艰辛与贫困。他从小就立志要当一个农业专家,帮助身边的父老乡亲增收致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没想到的是学习勤奋的他高中一毕业,就因文笔出众被县广播站录用为驻乡通讯员。在写稿投稿之余,他仍牵挂着少年时的学农富农梦。

  1998年,35岁的蔡学举毅然辞掉工作,考入徐州农业学校,从此,他的人生与“农”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当时,他是班上年龄最大的学生,为了学好专业知识,他总是班里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学生。那时候没有工资收入,为了减轻妻子负担,省些钱买农技书刊,他总是拣食堂里最便宜的菜买。2000年,蔡学举完成了学业,被分配到灌云县杨集农技站工作,勇敢担当起那份令他魂牵梦萦的责任。

  2003年,他被组织任命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在为农民兄弟服务的过程中,他觉得自身知识不足。2007年,他又完成了中国农业大学远程教育农业推广专业本科学习。勤奋好学得到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技能,给他插上了放飞梦想的翅膀。

  当蔡学举的妻子谈起他的时候,有点不满又有点动情地说:“他呀,只知道农业,其他什么都不懂。他连自己穿的衣服和鞋子都不知道尺寸。他不了解自己,但谈起农业来却头头是道。”事实确实如此,不是他不关心家里人,是他没有时间去想其他事情,没有时间去为家里人做点事情,全镇七万多亩土地,只有两名农业技术员。农业上需要他做的事太多了。蔡学举常说:“我这一生就是对不起家人,但我对得起生我养我的这块土地,我不后悔。”

  “怕苦就做不好我们技术员这份工作!”

  蔡学举从他分配到杨集镇农技站的第二天起,便整天骑着摩托车深入田间地头,为农民兄弟耐心讲解种地技术。一天,他到本镇一个村子的农田里讲解高产栽培技术,一阵狂风刮过,豆大的雨点掉下来,而此时他突然想起了另一个村的小麦示范田的小麦情况。蔡学举不顾大家劝阻,急忙推车向示范田赶去。路上满是泥泞,蔡学举几次不小心翻到沟里,满身泥水,他一次次爬起,继续前行,直到看到示范田里的小麦完好无损时,才感觉到全身被泥水浸透,摩托车也摔坏了。回到站里,同事们看到他满身是泥,打趣道:“我们的蔡站长变成了泥站长了。”他笑笑说:“我们农业技术员就是与泥土打交道的么,身上没有泥土就不叫农业技术员了!”

  2005年的夏天,他为了推广蚂蜂防治棉花3、4代棉铃虫生物技术,观察蚂蜂与棉蛉虫活动规律,连续几个晚上到棉花田里蹲守,风餐露宿,常常因过度疲劳坐在棉田里睡着,蚊叮虫咬奇痒难当时,两臂的皮肤被自已抓破感染,并引起发烧。妻子给他服药时心痛地说:“哪有你这样做技术员的呀?连命都不要了!”蔡学举微笑着说:“我不是干这行的吗?对一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必须有科学性和实用价值,还不能给群众造成损失,怕苦就做不好我们技术员这份工作!”

  他白天工作,晚上在灯光下从事农业技术工作总结,经常熬到深夜。就这样,他以顽强拼搏精神,不断探索实践,总结撰写了数十篇学术理论和科普文章,先后发表在《现代农业科技》、《农业科技通讯》等涉农刊物上,每一篇科普文章都凝聚他火热的情怀和辛勤的汗水,为更多农民增收致富贡献出聪明才智。

  多年来,他独立完成、主持或主要参加了单位多项农业高产创建工作,不仅为全镇农民兄弟增产增收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他个人也先后被市县授予“农村实用人才”、“农村拔尖人才”和评为“先进创业者”。他推广的水稻无土育秧技术,还被省农委评为二等奖。

  “机插秧省时省力省钱又增产,虽然栽插初期苗情不大好看,但只要管理得当,后期增产优势明显......”去年6月24日下午,在灌云县杨集镇小乔圩村10组的水稻机插秧现场,蔡学举正在向农民讲解水稻机插秧的好处和管理要点。太阳像火球一样烘烤着大地,豆大的汗珠不住地从他的额头滚落。此时此刻,有谁知道他是一个正在接受治疗的癌症病人?

  由于积劳成疾,2009年春节后,蔡学举发现颈淋巴肿大,并偶有发烧,他没当回事,总是吃点药片扛一扛,仍然一心扑在工作上,下田、开会、编简报、调研农产品市场一样不落。而此时,他不知道癌魔已经侵害到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他因鼻腔出血被同事送进医院。当他悄悄拿到医院确诊的鼻咽癌诊断书时,却很镇定。医生建议他到上海治疗,他反问这种病最坏结果能活几年。医生含蓄地告诉他,做积极治疗,医学技术是可以信籁的。

  回家后,蔡学举并没有把这个坏消息第一时间告诉家人,而是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手头的工作,才向组织请假去上海治疗。此时距离他被确诊癌症已过去了半个月,期间他鼻腔频频出血。当妻子获知丈夫身患重病时,又惊又难过。面对妻子自责不停,他笑着安慰她:“放心吧,这病死不了人,我是属猫的,猫有九条命呢!”在妻子陪护下,蔡学举离岗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医院进行放化疗治疗。

  “喂,蔡大哥,我家水稻死心很严重,用什么药效果好?快救救我家水稻吧!”当月30日,一位村民打来求助电话。蔡学举像往常一样耐心细致地作了回答。那位打电话的村民不知道,此时的蔡学举因患鼻咽癌,正躺在上海耳鼻喉医院的重症病房里。村民从遥远的老家打来电话后,蔡学举再也躺不住了。他对妻子说:“我要回去,现在正是水稻病虫害高发期,如果防治不当,将会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妻子不答应:“你这样的身体能回去吗?!”又动情地劝他治完这个疗程再回去。蔡学举态度十分坚决:“我现在就要出院,治完这个疗程再回去就晚了,农民的损失会更大,农民的事我不能不管!”在医院未完全同意的情况下,他执意出了院。

  回到家后,组织上出于关心,建议他在家休息,等病情好转了再回岗位工作。他谢绝了这样的安排,因为农民兄弟需要他。组织上拗不过他,只好让他边工作边治疗。第二天,他便出现在他熟悉的田间地头。每天来找蔡学举的农民兄弟络绎不绝,只要群众找到他,他立即奔赴田头查看水稻病虫害情况。为农民进行田头指导,他走遍了全镇所有水稻田,有时农民兄弟看他脸色苍白,在田埂上脚步踉跄,心疼地拉他回家,想给他做点好吃的。他总是推辞:“没时间耽搁,还有几个村没去呢。”

  似乎上天也在眷顾着蔡学举的富农梦,癌魔也胆怯地退到一边,生命的阳光并没有离他而去。在边治病边工作这段时间,蔡学举早忘记了医生的殷殷嘱咐和妻子的深情劝说,一刻不停地为他的富农梦奔波劳碌着。为了帮助农民兄弟提高种养技术,他晚上编印简报、备课,白天到村里办讲座,狠抓农技实用培训和推广,几年来,共培训农村骨干8万多人次,发放简报2万多份。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全镇培训出1万多名学科学、懂科学、用科学的种田能手。

责编:灌云县人民政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