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农民,他靠梦想活出生命精彩——记灌云县杨集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蔡学举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6日14:53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小中大转发微博:
2013年11月11日 《新华日报》
今年6月的一天,太阳如烤。在灌云县杨集镇小乔圩村的水稻机插秧现场,杨集镇农技推广站站长蔡学举正向农民耐心讲解水稻机插秧的好处和管理要点。围着他的农民并不知道他是一个正在用药、带病工作5年的癌症病人。
2000年,徐州农校毕业的蔡学举被安排到杨集镇农技站工作,并很快就以出色的工作表现被组织任命为站长。为了帮助农民提高水稻种植技术,他带领技术人员主动下村承包30亩田,开展育秧技术推广,每天一身泥、一身水在地里忙活。农民掌握了新技术,水稻单产由500公斤增加到650公斤,农民每亩多增收200多元。由他推广的水稻无土育秧技术,被省农委评为二等奖。为了加强蒜薹病虫害防治,保障农民增产增收,他倾注大量心血调查研究,总结推广了“保、防、错”一整套操作简便、行之有效的防治方法,全镇每亩蒜薹节省病虫害防治费用40多元。当地农民深情地表示:“没有蔡站长的精心指导,就没有我们的丰收年景!”
由于长期的积劳成疾,2009年春节蔡学举被医院确诊为鼻咽癌,并建议他立即去上海治疗。拿着癌症诊断书,他有条不紊地安排好手头的工作,两月后才向领导请假治病。在上海治病期间,一位村民打来求助电话:“蔡站长,我家水稻死芯很严重,用什么药效果好?快救救我家水稻吧!”他像往常一样耐心细致地作了回答。面对越来越多的求助电话,蔡学举再也躺不住了。他对陪护的妻子说:“我要回去,现在是水稻病虫害高发期,如果防治不当,将会给农民造成重大损失。”妻子不答应,劝他再治一个疗程。他坚定地说:“误了农民庄稼,我安不下心治病。在老家医院化疗也一样!”妻子和医院拗不过他,只好给他办了出院手续。
就这样,蔡学举抱病回到工作岗位。当年,他大力推广高效农业适度规模种植,在全镇成功建成三个高效农业专业村。连成村过去只种植蒜薹几十亩,他定村指导后,先后带领干部到山东泰安、临沂,江苏徐州、淮安等地考察调研,引进优良品种,把种植面积扩大到2000亩。调运良种时,他忙着打包装车,一忙半个月。到了收获季节,他又帮助农民四出八方联系销售市场。为了节省费用,他吃住在车站候车室。这一年,他帮农民销售蒜薹2000多吨,让村民人均增收900多元。
2011年,蔡学举又因突发脑梗导致左手偏瘫、面部麻木、右耳失聪。当他接受治疗后走出医院时,医生告诫他,你所有的病痛都在头上,最好不要再工作了。他没有把医生的话放在心上,毅然回到他魂牵梦萦的农技推广岗位上。蔡学举知道,逝去的每一分钟,都意味着生命的恩赐。他必须用有限的时间,去做生命中最有意义的事。
2012年春夏之交的一天,蔡学举正在镇里召开技术人员水稻栽后管理会议,接到方庄村一名干部电话,反映庄老汉不听劝说,坚持种植直播稻。会后蔡学举不顾天降大雨,骑摩托车赶去做庄老汉思想工作。庄老汉倔犟地表示,我每亩花了30斤稻种钱,再改机插秧谁个赔?蔡学举当场掏出钱说:“直播稻产量低,绝收风险大,种地还得讲科学。只要你改机插秧,这钱我赔你!”庄老汉看蔡学举一脸真诚,终于被感动,连说:“我听你的,马上耙掉直播稻,改作机插秧。”
蔡学举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13载,骑坏摩托车三辆,全镇7万亩土地上不知跑了多少遍。即使身患重病这5年,仍然一心扑在工作上,靠梦想活出生命的精彩。“我是党和人民培养的一名农技推广工作者,让农民兄弟增收致富是我的职责,只要活着就要圆我富农梦!” 他的执着、坚韧感动着成千上万人的心灵,被农民兄弟亲切称为“最美农技干部”。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