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发布日期:2016年01月26日14:46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小中大转发微博:
2014年08月19日 《农民日报》
他患鼻咽癌5年多,脑梗后遗症导致左侧手脚活动不便。医生说,他早该专心接受治疗;
他3次谢绝离岗治病养病、工资待遇保留不变的组织照顾。领导说,他对事业执著得让人心疼;
他14年推广农业新技术30多项,培训农民8万多人次。农民说,他是舍己为人的大善人。
江苏省灌云县杨集镇农民亲切地喊作“蔡大哥”的蔡学举,带病长年坚守在农技推广一线的镇农技站站长。
“看不到农民和土地,心里会堵”
“人生病很正常,不影响工作就行。”蔡学举说,一个人生病后如果眼中只有病,那就只能为病服务了,有生之年他只想为农民多做些事。
蔡学举的爱人徐胜香告诉记者,老蔡2009年在医院拿到鼻咽癌确诊书时,他第一件事就是要家人别说出去。“他是怕农民知道了,不让他继续下乡,为了工作,他真的连命都不要了!”
“2009年7月,我们有一个多月没见到蔡大哥,虽然经常通电话,但他每次只谈庄稼,叮嘱大家水稻栽插要抢进度,怎么管理肥水,从没提过自己生病的事。后来知道他在上海住院的时候,放疗都快结束了。大家正商量着去看他,谁知他突然就回来了!”长流村3组村民周如田说。
蔡学举是提前出院的,放疗结束后的6次化疗他坚决要回地方医院做,而回来后,他只做了3次。“到上海化疗来回路上要花时间,加上化疗一次要3天,6次就要18天,时间太长,我看不到农民,看不到地,心里就会堵,心里老堵对我病情不利,还不如就近、少做点化疗好。”蔡学举笑呵呵地解释说。
杨集镇农技推广站农技员何海林是蔡学举多年的同事。她说,蔡站长曾经连续3天一个人冒着高温做棉铃虫生物防治试验,结果晕倒在地里差点性命不保;为了赶着解决农民遇到的技术难题,他骑摩托车下乡也出过多起事故,幸亏身体没受大伤。何海林说,在蔡站长眼里,除了服务农民,好像就没什么算是大事!
“服务不好农民,我寝食难安”
2005年7月,蔡学举的父亲生病,陪伴老人从检查到手术完出院的是妻子徐胜香,蔡学举因为三夏大忙,没顾上到医院看望;2008年9月,徐胜香患大肠腺瘤做手术,蔡学举同样整天忙在地里,照顾妻子的活全落在了年迈的父母身上。
在家庭与事业的天平上,蔡学举没能做到平衡,他把时间都留给了农民。5年前,方庄村3组有100多亩水稻得了“黑条矮缩病”,连续两年大幅减产。3个多月里,蔡学举替村民选种、育秧,和村民一起进行田间管理。当年,这块本已让村民绝望的水稻田平均亩产超过了650公斤。
2012年,杨集镇开始大规模推广水稻机插秧,蔡学举鼓励大家大胆买插秧机,育秧技术他来包。“我是去年买的插秧机,这两年作业面积都在600亩以上,连秧苗带插秧每亩200块钱,每年纯利5万多呢!”周如田说,这多亏了蔡大哥,是他带病起早贪黑、手把手地教会了机插手们育秧。现在,全镇水稻基本实现了机插,他们的育秧水平全县都有名。
长流村7组的毛继荣身患多种疾病,丈夫因肺癌病逝,儿子也有病在身。“蔡大哥每星期都来看我,家里的8亩多地也帮着我管,今年还给了我1000块钱。”毛继荣不知道,她只是蔡学举长期重点照顾的30多个困难户中的一户。
“我愧对家人,因为对他们关心得实在太少。但作为一名基层农技站长,我更深知自己的责任,服务不好农民,我寝食难安!”蔡学举说。
“我离梦想越来越近”
蔡学举患癌症后,杨集镇3任党委书记都曾找他谈话,建议他接受组织安排,离岗专心治病、养病,他3次谢绝。“人没有生命就没有事业,有生命不全力干事业,生命也就没有了意义。我想干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蔡学举说,他的很多梦想还没有实现,他的努力要继续加速。
2000年,在蔡学举刚走上农技推广岗位时,杨集镇的水稻和小麦平均亩产仅为550公斤和430公斤。14年来,镇农技站成功推广了水稻精量栽培、小麦重肥后移和精确栽培等一批粮食高产栽培技术,目前,全镇水稻和小麦平均亩产已分别达到650公斤和500公斤。蔡学举说,这还不够。他的目标是,水稻平均亩产700公斤,小麦600公斤,3年内,通过强化良种良法配套,一定要实现。
为了提高土地产出率,增加农民种植效益,蔡学举还一直致力于作物间套种模式的研究和推广。葡萄、蔬菜,小麦、西瓜、萝卜等10多种间套种方式已在全镇大面积应用,其中,小麦、西瓜、萝卜间套种,不用任何设施,每亩地每年最高纯收入可达万元。蔡学举说,农业富民的潜力是无限的,他要尽可能地多探索一些发展模式,既供农民选择,也激励农民不断自我创新。
“我离梦想正越来越近,我甚至经常会在梦中看到那幅场景:杨集镇的农民种地种富了,村庄变美了,处处欢声笑语。到那时,我就没有遗憾了。”蔡学举微笑着对记者说。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