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病虫情报(第十期)
发布日期:2015年06月12日10:25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小中大转发微博:
玉米粗缩病防治技术意见
玉米粗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其发病轻重与玉米播期关系密切,一般玉米在出苗至7叶期易感病。据今年灰飞虱发生情况、玉米品种布局等因素综合分析,预计今年我县玉米粗缩病仍具备流行的条件,对玉米生产造成严重威胁。望各乡镇要积极推广抗病品种、调整播种时期,及时做好灰飞虱防治宣传与技术指导工作,确保玉米的安全生产。。
一、防治策略
在玉米粗缩病的防治上,应使玉米的易感病期(苗期至7叶期)与灰飞虱的发生高峰期错开,辅以推广种植抗耐病玉米品种,结合化学防治控制灰飞虱传毒的综合防治策略。
二、防治技术
1、选择安全播种期避病。麦后夏玉米要推迟到小麦收割后10—15天播种,使夏玉米在灰飞虱扩散传毒盛末期后出苗。
2、推广种植抗、耐病品种。因地制宜地推广近几年在生产上表现耐病性较好的玉米品种,并做到连片种植、播种期基本一致,可显著减轻玉米粗缩病发病程度。
3、抓住关键时期,全面防治传毒媒介灰飞虱。一是采用药剂拌种,可用10%吡虫啉15g或25%吡虫啉悬浮剂4克兑适量的水,喷拌玉米种子5 kg,凉干后播种;二是在三麦收获后灰飞虱转移期,防治玉米田灰飞虱,对麦田、蔬菜田及其田埂、地头、沟边等杂草进行药剂喷雾,防治灰飞虱,压低灰飞虱种群数量。药剂可选用吡蚜酮、噻唪酮、吡虫啉等,玉米田可同时配以抗病毒制剂,减轻发病程度。
4、加强田间管理。清除田间地边杂草,消灭灰飞虱繁殖场所,减少毒源。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页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