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病虫情报 > 正文

2015年病虫情报(第九期)

发布日期:2015年04月24日09:25 浏览次数: 文章字号:转发微博:分享到新浪微博 分享到腾讯微博 分享到QQ

  小麦穗期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意见

  当前我县小麦即将进入抽穗扬花期,也是小麦赤霉病发生和防治关键时期。根据当前麦田病虫发生基数、小麦品种布局和生育进程及天气趋势等因素综合分析,我县小麦赤霉病有偏重流行趋势,预计小麦穗期白粉病、蚜虫为中等偏重至重发生,灰飞虱、一代粘虫为轻发生。望各乡镇积极宣传发动,有效地控制小麦穗期病虫害的发生和危害。

  一、发生情况

  1、赤霉病:一是田间菌源充足。据调查,稻茬麦田稻桩丛带菌率为0—2%,平均为0.13%,株带菌率为0—0.15%,平均为0.01%,比去年同期略低,菌源满足赤霉病流行的需要;二是品种抗病性弱。我县主栽小麦品种主要有烟麦、淮麦和济麦系列,丰产性虽好,但对赤霉病的抗性普遍不强;三是易感病生育阶段较长。今年小麦生育进程比去年略迟,田块间的差异也较大,大多地区抽穗扬花期在4月底至5月初,部分晚播麦田要拖到5月10日,显著增加了花期遇到高温高湿天气和病菌侵染的几率;四是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发生。据气象预报,据气象部门预测,4月下旬至5月上旬气温略偏高,降水正常略偏少,但4月底至5月上旬小麦抽穗扬花期遭遇阴雨、雾霾等天气的概率大,极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流行。赤霉病的发生程度主要取决于小麦抽穗扬花期气候条件。

  2、白粉病:系统田于3月30日始见,比去年迟6天。4月20日系统田调查,稻茬麦田白粉病病株率为100%,与去年同期相当,病叶率为72.5%,比去年同期高17.5个百分点;旱茬麦田白粉病病株率为20%,比去年同期高2.8个百分点,病叶率为5.5%,比去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4月20—21日面上普查,稻茬麦田病株率为0—100%,平均为74.4%,比去年同期高37个百分点,病叶率为0—59.5%,平均为27.4%,比去年同期高17.1个百分点;旱茬麦田病株率为0—100%,平均为17.6%,病叶率为0—47.2%,平均为3.7%,与去年同期相近。预计今年小麦白粉病在稻茬麦田将达中等偏重至重发生,在旱茬麦田为中等发生。

  3、蚜虫:近期大田调查,旱茬麦田蚜株率0—100%,平均为38.2%,比去年同期高9.6个百分点,百株蚜量0—1000头,平均为294.6头,比去年同期高208头;稻茬麦田为零星发生,与去年同期相近。预计今年小麦穗蚜将为中等偏重至重发生。

  4、麦田灰飞虱:据近期调查,稻茬麦田每亩有虫0—8400头,平均为3601.8头,比去年同期低4700头;旱茬麦田零星查见。

  5、粘虫:糖醋诱蛾于3月25日见蛾,比去年迟15天,截止4月20日,单盆累计诱蛾2头,少于去年同期。预计今年我县麦粘虫为轻发生。

  二、防治意见

  1、防治时间:防治赤霉病坚持两次施药,第一次施药时间为小麦初花期(扬花株率5—10%),间隔5—7天用第二次药。如施药后6小时内遇雨应及时补治。

  2、防治指标:小麦赤霉病防治应为全覆盖;白粉病保护上部功能叶;压低前期蚜虫数量,控制穗蚜发生量;兼治麦田灰飞虱、粘虫。

  3、防治方法:

  防治赤霉病,每亩可选用40%多·酮可湿性粉剂150克或59.7%咪锰·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0克或4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100克或42%咪鲜·甲硫灵可湿性粉剂80克。

  防治白粉病,每亩可用15%三唑酮粉剂100克或20%三唑酮乳油80毫升。

  防治蚜虫、灰飞虱,每亩可用25%吡蚜酮悬浮剂20毫升或10%烯*虫胺20克。

  防治粘虫,部分粘虫发生较重的麦田,每亩可用4.5%高效氯氰菊酯70-80毫升或50%辛硫磷乳油100~120毫升或2.5%溴氰菊酯乳油50~60毫升。

  以上药剂需兑水40—50公斤进行均匀喷雾,多种病虫混合发生田块可将相应药剂复配使用,并且须注意安全用药。

责编:灌云县人民政府

本篇文章共有1页 当前为第1

【收藏此页】【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