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8-04-26 [ 大 中 小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人物档案】徐红星,男,1969年5月生,灌云县小伊乡人,199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获学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瑞典查尔莫斯理工大学应用物理系,获博士学位。2006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8年和2014年分别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010年获中国青年科技奖,2013年获中国物理学会饶毓泰物理奖,同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4年任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016年入选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7年11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去年11月2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2017年新晋院士齐聚院部,参加院士颁证仪式,同时参加盛典的还有新院士们的家人和团队成员,与新晋院士们共同分享这份国内外科学界的至高荣誉和莫大喜悦。
我县籍科学家,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徐红星就是61名新晋院士中的一员。48岁当选,好年轻!出于职业敏感,记者借助武大官网对徐院士的成长作一初步了解:33岁时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是最年轻的获得者;48岁当选也刷新了在武汉院士的最年轻纪录……
当盛典上的掌声和鲜花渐行渐远后,一切又回归平常。记者走进徐红星初、高中学习、生活了六年的板浦中学,一所百年名校,这里曾经走出中国大气电学家、水声学专家汪德昭,中国篮球名将武心慈,医学博士许曼音,将军任之通,“二十世纪有杰出成就人物”丁俊之等优秀人才。封功礼是徐红星初、高中时(当时初高中尚未分流)的物理老师,他回忆了对徐红星的印象:聪明好学,爱好体育运动,理科学科成绩一直很优秀。1988年初秋,徐红星以全省化学成绩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上北京大学。
未名湖畔,北大为徐红星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他惊喜的新天地里,渴望生活、渴望创造的他,更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摆脱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北大的学习历程成为我日后学习新知、学有所获的根基,也为我一生的治学提供了安身立命之地。”回忆在北京大学度过的四年求学生活,徐红星感慨地告诉记者。
1992年7月,徐红星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毕业,并获学士学位;1996年—2004年,徐红星赴瑞典留学及工作,其间,2002年3月获瑞典查尔莫斯大学物理学院的博士学位,2002年8月—2004年12月在瑞典隆德大学物理系任助理教授。归国后,2005年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任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年至2008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表面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09年至2014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纳米物理与器件实验室主任。2012年6月任武汉大学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2014年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副院长,武汉大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2016年任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
在武大采访期间,记者有幸走进徐红星院士的光谱实验室。徐院士告诉我们,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器件的追求是越小越好,我们做科研目的就是要从科学原理和技术上实现它。他的研究成果之一就在于打破物理瓶颈——光的衍射极限,使光子器件小型化,从而在科学原理和技术上有了新的实现可能。对于徐红星院士在武大取得的成就,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清华大学陈难先院士也有高度评价:“他在科研体系上有一些创新或者引领,在纳米光子学领域,他显然是中国做得最好的几个人之一,同时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个人事业的发展与成功,没有让徐红星忘记故乡,这个出生在小伊山下、喝着盐河水长大的游子念念不忘灌云老家。临别前,他还对我们一行说,故乡是他魂牵梦萦的挂念,故乡是他念念不忘的情愫。希望家乡发展得越来越好,家乡的父老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
夜幕中,当我们走出武大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校园中的爱因斯坦塑像显得分外沉静。此刻,繁星满天,星光闪烁,徐红星不就是纳米光学世界里一颗最耀眼的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