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云名人

时间:2017-01-11 [ ] 浏览次数: [ 打印 ] [ 关闭 ] [ 收藏 ]

  

灌云名人

  

  

伊尹(约公元前17世纪初) 名伊,一说名挚,号阿衡。商代莘(今山东莘县)人。是我国最早的美食家和创制中药汤液的始祖。伊尹先耕于莘野,后做厨师。他曾尝负鼎俎,以滋味(烹调术)游说于汤,商汤派使者以礼聘迎他,并拜为宰相,尊之为“阿衡”,他助商灭夏建国。汤去世后,他辅左外丙,任壬二王。任壬死后,其侄太甲无道,破坏商场法制,不理国政,伊尹将其放逐。3年后,太甲悔过,复归于毫。沃丁八年(约公元前16世纪),伊尹寿至百岁而卒。

  

县境伊芦山是伊尹晚年隐居采药的地方,此山因之得名伊莱山,后演变为伊芦山。《连云名胜一瞥》载:伊尹隐居此山,结茅为芦,故名。伊芦山草木葱茂,盛产药材,伊尹在此隐居后,便采挖药草,研究药性,搜集民间经验。曾作《汤液本草》,将药分为寒、热、温、凉4性,酸、苦、辛、甘、咸、淡6味。后世医家所言药性,皆从伊尹之说。《甲乙经序》、《简明中药辞典》等书均云伊尹精于本草药性,并创制汤液——药物加水煎煮取汁饮服的汤剂。《汤液本草·校后记》里尚提及《伊尹汤液》之书名。《吕氏春秋·本味篇》一书中,还以伊尹的口气论述了烹调术,认为调味之妙,正在于甘、酸、苦、辛、咸的巧妙配合。

  

  

钟离昧 汉代人,生卒年不详。为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奖。项羽兵败自刎乌江口后,他潜回家乡伊芦山。当时正值韩信守“三芦”(指伊芦、句芦、芦石三山),钟离昧因“素与信善”遂投奔了他,一为躲藏,二为策动韩信叛汉。汉王刘邦本来就怨恨钟离昧,担心韩信靠不住,现更加疑忌和害怕。于是,他一面派人监视韩信,一面听从陈平的计策,伪游云梦,通知受封诸臣,到阵地会集,实际是要袭击韩信。韩信知此后,“欲发兵反”,但他又“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擒”,不知如何是好。这时,有人向他进言:“大王,你杀了钟离昧,献上首级,就无忧了。”韩信觉得有理,就向钟离昧直接说明了此意,钟离昧说:“我死不足惜,恐你要误大事,汉王所以不敢来攻楚,就因为有你我在,我若死,你也亡也。”说完见韩信无悔意,又大骂韩信:“公非长者!”终于拔剑自刎。

  

  

鲍令晖 鲍照之妹,生卒年不详。我国南朝宋时女文学家。能诗文,名虽不及其兄,却亦为时人称道。南朝钟嵘《诗品》评其诗:“崭绝清巧,拟古尤胜。”留存的作品不多,南朝陈徐陵辑《玉台新咏》录其诗7首。清代钱振伦注《鲍参军集》附注了其诗。

  

  

李汝珍(1763-1830 字松石,号松石道人。原籍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生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于乾隆四十七年秋天,随其兄汝璜来板浦,居住在板浦场盐课司大使衙门。乾隆五十三年,李汝珍受业于经学大师凌廷堪,后于乾隆五十五年再次就学于凌。李汝珍前妻早死,娶板浦文士许乔林的堂姐为续弦,与“二许(许乔林、许桂林)成了姻亲挚友”。故后来除嘉庆六年(1801)至十二年在河南做过小官外,先后在板浦生活达30多年。

  

李汝珍“少而颖异”,“于学无所不窥”。他精通文学、诗词、音韵、经学、弈谱等多方面知识,甚至“旁及杂流,如壬遁、象纬、篆隶之类,靡不日涉,以博其趣……”。许乔林在《镜花缘》序中说他是“枕经菲史,子秀集华,兼贯九流,旁涉百戏,聪明绝世,异境天开”。他在海州地区采撷地方风物、乡土俗语以及古迹史乘,“消磨了三十多年层层心血”,终于写出奇书《镜花缘》,并于嘉庆二十三年秋,在苏州首刻出版。

  

李汝珍在创作《镜花缘》的余暇,又编纂了《受子谱》。李汝珍善弈,并有一批棋友。乾隆六十年,他曾与其兄李汝璜、其弟李汝琮及沈桔夫、颜鉴塘等10人举行“公弈”。《受子谱》则是他辑录的当时诸名手对弈的200余局。

  

李汝珍“于音韵之学,尤能穷源索隐,心领神悟”。他常与许桂林、吴振勃等人“纵谈音理”;他撰写的《李氏音鉴》于嘉庆十年基本成书,嘉庆十五年镌成初刻本。这部学术著作,在出版之前就有了传抄本,得到时人称赞。

  

李汝珍晚年生活穷困潦倒,他原打算将《镜花缘》一百回本“先付梨枣,再撰续篇”。然而,壮志未酬,“后缘”无着,于道光十年(1830)去世,终年67岁。

  

  

许乔林(1775-1852 字贞仲,号石华。祖籍安徽,生于四川乐山县其父的任所。清雍正末年,其高祖许洪中、许德中兄弟俩弃文经商来板浦;其父许介亭做过乾隆年间的运河通判,著有《河防秘要》和《位卑言高录》等书。许乔林排行第二,与其胞弟许桂林被时人誉为“东海二宝”、“板浦才子二许”。乾隆四十一年(1776),许乔林随生母吴氏回板浦。乔林少年时即崭露头角,诗词歌赋无有不通。嘉庆五年(1800),仅25岁便“客两淮海州盐运分司通判邓鸣岗先生处授徒”;嘉庆十二年,“乡试,中第六名举人”(《海州文献录》称丁卯科亚元);嘉庆十七、十八年,为郁州书院山长;二十一年,又“馆海州知州师禹门郡斋”;道光三年(1823)冬,48岁时出任山东平阴县知县,并且曾“以防堵功钦加京衔”。

  

许乔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江淮学者,争出其门”,他在任平阴知县期间曾创办“云门书院”。因为官清廉正直,屡遭同僚嫉妒,故而无志于功名,弃官回板浦,致力于教书立说。任过板浦“敦善书院”山长。许乔林著述丰富,尤以方志为名。与唐仲冕纂修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协助谢元淮纂辑了《云台新志》20卷,主编《海州文献录》16卷、《朐海诗存》16卷,编纂了《票盐志略》14卷、《东平州志》32卷,与海州族人许调同辑了《板浦许氏支谱》;另外著有《球阳琐语》、《榆山房诗略》、《榆山房笔谈》等数10卷。在多次登山观海游历中,云台山石间也留下了他的许多诗词文赋。对《镜花缘》创作也有一定的贡献。李汝珍在著作《镜花缘》时,许乔林为其提供资料,成稿后,李汝珍还特地“送呈斧正”,并为其作了序言。

  

  

许桂林(1779-1822 字同叔,号月南,又号月岚,是清乾嘉时期著名的天文学家、经学家、数学家。

  

臧励《中国人名大辞典》称他,“于诸经皆有发明,尤邃于易。通古音,兼精畴人家言”。《海州文献录》称他,“好学深思,志于诸经,以四算名世”。许桂林幼时聪颖异常,12岁应童子试,中秀才,被学官称为奇才。嘉庆十四年(1809)和二十年两次获海州科试“冠军”,嘉庆十七年,以《腹稿赋》被学使文远皋(芝崖)赏识,取“拔贡生”。嘉庆二十一年秋,中举人。

  

许桂林一生著作丰富,成就很大。除了与其兄许乔林等编纂了《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外,可考书目还有40多种。主要有:《谷梁传时日月释例》,《许氏说音》12卷,《说文后解》10卷,《易确》20卷,《庚辰读易记》20卷,《宣西通》、《算牖》各4卷,《味无味斋文集》8卷(外集4卷),《味无味斋诗集》26卷(外集8卷),《半古丛钞》8卷,《日月合壁五星联珠考》1卷,《春秋三传地名考证》6卷,《琴想山房传声谱》1卷,《擢对》8卷,《太元后知》6卷,《参同契金提大义》2卷,《立天元—导窥》4卷,《禹贡蒙求》、《七嬉》、《春梦十三痕》等。《宣西通》是他22岁时写作的第一部数学论著,对中国古算法“宣夜”作了精辟的解释。清代著名学者阮元读后评价很高,曾手书“谈天秘欲传宣夜,学海深须到郁州”诗句相赠,并将他编入《畴人传》内,与中外的450多位科学家并列齐名,可谓十分推崇。

  

  

张大标(1864-1938 字霞城,灌云县小伊张庄人。光绪十九年(1893)秋,与其弟张大宗同榜中举。诰封武显将军,授武义都尉,正五品。先后在山东德州、沙河等地任守备、都司等职。辛亥革命后,回乡务农,曾组织乡民剿匪,对维护地方秩序颇有建树。大标虽属武人,但知文,且爱名人字画,生前曾藏有沈石田山水、黄三寿菊花、高凤翰指画山水、韦鹭西墨梅、赵帮清行书中堂、王寿彭和周维藩等人字画百余轴(毁于“文化大革命”)。民国27年(1938),张大标病逝,终年74岁。

  

  

卞赓(1850-1906 字虞卿,因排行第三,人又称卞三,清末武状元。故居在灌云中正街。卞赓幼时,即不喜文墨,乐意武行,经常耍刀弄棒,到处拜师学艺。稍大后,更是一心练武,以期求得功名。当他考中武举后,又决意进京,参加会试以争夺状元。光绪十八年(1892),他如愿以偿,一举夺得状元。

  

卞赓中武状元后,并未放官,被留在紫禁城看守神武门,过了几年,才被放外任,担任两广参将,率师负责镇守广州。不久,孙中山在广州起义,卞赓未能“平乱”,但又恐遭朝廷怪罪,吞金而亡。时任广州大都督的胡汉民,念他生前未曾加害同盟会和革命军,对他予以优葬。

灌云县政府 版权所有   泰得科技 技术支持    苏公网安备 32072302010045号 备案号:苏ICP备06034732号   <网站地图>
   主办:灌云县人民政府   承办:灌云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地址:江苏省灌云县幸福大道 联系我们 网站标识码:3207230037